江西自古文教兴盛,特产学霸。“民无贵贱皆知读书训子,衣冠之族竞以儒素相高。”此类语句频频出现在江西地方府志当中,足见民间对教育的重视程度。
唐宋以来,江西地区的书院数量在全国一直独占鳌头。白鹿洞书院更是被誉为“天下书院之首”,这些都促成了江西人文蔚起,贤才辈出的鼎盛局面。
而今,全国42所“一流大学”,江西却无一入选。
高等教育的全面落后如同《三体》中质子锁死地球科技一样,深刻地影响了江西的经济发展。不但导致大量优秀人才外流,也造成了赣省学子500分喜提专科的尴尬局面。
这一切,如果追根溯源,1952年中正大学的院系分拆,便是主因。
而这场骤风暴雨之前的种种时局背景,更值得我们去探寻深究。
文脉不断,从科举到新学
清末废科举,办新学。
江西作为上一版本的最佳玩家,面对新版本却一筹莫展。不得不适应潮流,进行教育改革。
虽然旧式科举观念一时难以改变,但是学风仕气尚存。到民国初期,江西依靠自身力量创办的高等专业学校方面,依然位列全国前列。但更高一级的大学还是空白。
1926年11月,北伐军攻占南昌,成立临时政权江西省政务委员会。相比旧军阀,委员会对江西未来发展都有所筹划。其中在教育方面,决定在南昌市原省立法、工、农、医四个专业学校的基础上,筹建江西中山大学。
第二年2月,大学委员会成员敲定,筹备工作进展相当效率,大学规章和预算开始编制,校址预设南昌东湖边的贡院,暑期过后就准备先招收预科新生。
紧接着,8月1日,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,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,也让这场筹划草草收场。
白鹿开先,政教合一的理想
所幸机会不止一次,1934年夏,又回到白鹿洞书院,这片江西文脉的圣地。
蒋介石和与时任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辉同游打卡庐山。蒋见此风景感叹:“此处最宜讲学,大学设于此处乃佳”。
熊式辉这个人有必要着重介绍一下,江西安义人,自北伐以来能力卓著,青云直上。1930年已是国军上将,江浙皖三省“剿匪”总指挥。本来蒋有意让他出任浙江省主席,但他却执意回报家乡,于1931年主政江西,打着赣人治赣的口号,开启了江西全面发展的黄金十年。
执政结果有多好呢?——”东南各省为之侧目”
经济民生好抓,大学却不是你想来就能来的了的,熊式辉一直虑于“江西苦无大学以为全省学校之表率”。
当时,全国共有专科以上院校108所,其中大学42所,独立学院34所。江西还是一片空白,落后已十分明显。
听蒋这般感叹,熊式辉立马进言:“建议由江西创办一理想大学,首先实验政教合一之理想”
随即就得到蒋的首肯:“嘉纳,并饬着手筹划”
当然,蒋能这么爽快的答应,自是有他的目的。
当时的“围剿”连连失利,日本在北方也步步进犯。
内忧外患之际,什么最缺?
人才!
蒋深感好干部太少。识大体、顾大局、有专才、能担当的好干部更少。
他认为当时的中国教育并不能适应国家需要,对青年也未能贯彻“三民主义”思想。
“力倡大学教育必须与地方政治完全扣合,以救其弊,并决定试办一种理想大学,以为彻底改革大学教育,培植建国基本人才之实验”。
1936年5月,蒋介石召集10省高级行政会议,再次提出“政治应与教育打成一片”的要求。
此时,熊式辉再次向蒋提出自己的理念,并建议以“中正”命名。蒋欣然接受,并拨款100万元法币作为支持。
江西创办中正大学的消息一出,国民党高层和各地方还是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应。
反对意见大约有三类
名号大——
总裁为全国领袖,应受全国之崇敬,江西不得而私,中正大学宜设于首都,以隆体制。
战事急——
当此抗战紧要关头,江西为四战之地,首受敌军侵略之威胁,宜集中一切精力以谋增加战斗之力量,争取最后之胜利,文化事业应于安静环境中培育之。
地方穷——
江西偏僻,教授不易延聘,学生质量难期整齐,即能创设大学,亦难有所成就,更不能作到特殊贡献。
尽管阻力艰难,熊式辉也并没放弃。一方面加大力度筹备,另一方面对反对意见说服争取。
多方努力下,蒋再次为正大的创办开了绿灯。
1940年6月1日,以教育部为主导的中正大学筹委会正式成立,并破格升为国立大学。
在此不得不说,正是因为熊式辉的苦心擎画,周详筹备。才最终促成了正大的设立。
烽火启程,要办成规模最大之大学
1940年10月,江西泰和县杏岭村,国立中正大学正式开学。
为什么在泰和?而不是南昌或者九江?
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局势。
南昌早在1939年,就被日军攻陷。
1940年,法西斯全面扩张。当年德军占领巴黎,随即便是敦刻尔克和不列颠空战。而这边,日本已经开始进逼东南亚。
尽管时局艰难,条件苛刻。但学校配置并不差。
校长——胡先骕(江西新建人),中国生物界和植物学的开创者。
各院系和研究部教授大多来自清华大学、中央大学、交通大学、西南联大,并在学术上也有相当贡献。
用校长自己的话说:“本校所聘教授,皆硕学宏才、一时知名之士”
从当时的全国院校报考人数上,可以看出正大的火热程度。
作为正大创立的最大支持者,蒋介石也为当时开学发来了长篇训词。先是褒扬了赣省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,再是时局之下建校的历史使命,最后还强调了办学宗旨和教学任务。
“所研究传习之道,必为救国救世、三民主义之达道。所授予诸生之业,必为担当革命建国事业之实际”
熊式辉作为学校创议人和筹委会主任,也表达了他的期望。
“毅然以复兴民族之精神堡垒自任,以达成革命建国之历史使命”
随后,战事日益危急。1942年日军发动浙赣会战。正大先后迁往兴国、赣县,抗战胜利后又迁往南昌。
经过短短数年的发展,正大的实力已经居全国前列。
一直到1945年的统计,中正大学在全国25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中,教授共78人排13名,副教授45人排第三名。师资可谓强大。
抗战胜利的第二年,蒋时隔八年再抵庐山,主持战后解放工作。在此期间抽空亲巡正大,并嘱托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关于正大未来的发展,希望将校址建在庐山白鹿洞附近,以延续最古老大学之名。
朱家骅随即表示:“将来必须扩充发展成为规模最大之大学,凡大学内应有之院系机构,无不包容”。
有了上面的支持,学校拟定了一个庞大的发展计划。计划中的庐山校址,至少要容纳 12 个学院,学生万人以上,此种规模甚至要超过当时号称“中国最高学府”———中央大学的规模。
由于后来国内局势变化,计划未能实现。
1952,谁动了我的大学?
1949年,中国再次更新版本。作为版本开发者的苏联老大哥直接在线教学,从工业到科技,全方位手把手的带。教育,作为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,自然也被列入改革范围内。
1950年6月8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,一边倒的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教育方向。也就是将之前综合通才的培养模式,调整为培养具体的专业技术人才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
起初方案还是相对温和的,预计用10——15年时间有步骤的进行调整。
然而形势再度骤变。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。
改革瞬间进入意识形态之争,观点变成立场,革新变成破旧。
清除高校英美教育思想,对知识分子队伍进行“排队洗澡”,反倒成了主要内容。
“集中火力,肃清美帝温和侵略的影响,夺取美帝在中国的文化侵略阵地”。
思想改造进行得如火如荼,院系调整也正式展开。
1952年教育部拟定发布“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”,对民国时期留下来的高校进行了全面的拆分调整。
1952-53年。综合性大学从55所减少至14所,工学院由28所增至38所,师范院校从12所增至33所。私立高校全部改为公立。
到1957年,工科类占全国高校专业的37%,而文科、商科、政法、财经等专业从47.6%下降到9.6%。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综合性大学和文科生比重最少的国家。
而这次的调整,直接造就了今天的中国高校格局。
在这一背景下,国立南昌大学(正大于1949年后改名)被全面分拆。仅剩师范专修科一个专业,全校才74位老师,其中教授10人,副教授19人。1953年,南昌大学改为江西师范学院。
按说这次的院系调整,中央大学、清华、交大、浙大这几个传统名校实力最损,拆分最广。
但是把民国高校排名和现今院校排名做对比,正大无疑跌落最为惨重,影响最为深远。同时对江西教育造成了重大损失。
其他大学不过是没了国立二字,精神尚存。而正大则是元气不再,外人几乎不会知道其与江西师大的关联。
更让人哭笑不得的,今天的南昌大学,其前身却是江西大学,并非传承正大衣钵。这些误解很多江西人自己都搞不清楚。
当我们重新回顾整个事件。站在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,集中国家资源,有计划,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,固然对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助益。
但对苏联高教模式的一味照搬,简单粗暴的切割划分,抹杀了院校本身的文化根基和学术差异。过分的注重实用,人文培养的长期缺位,也影响了几代人的人文精神与综合素养。
前几年《奇葩说》第一季的海选,清华博士梁植上来就问应该怎么找工作。结果惹得高晓松、蔡康永一阵反感。
回望民国时期这十几所国立大学的设立初心,无不怀着安邦定国,求问真理的期许。而今学什么专业好找工作,倒成了高招的热议话题。
曾经山河破碎,少年意气胸怀家国。而今岁月静好,精英利己只问面包。
这种现象的背后,正是大学精神和名校传统的断裂。
继往开来,同学少年仍需努力
张之洞曾说:“古来世运之明晦,人才之盛衰,其表在政,其里在学。”
大学对国家的盛衰,对地方的建设,作用不言而喻。
作为曾经的穷哥们——安徽,依靠中科大和超前的高铁建设,经济发展和影响力与日俱增。
反观江西这边,如何拿出当年创办正大的勇气与毅力,走出高教洼地,重塑地方精神,也就成了时代的新命题。
最后,我想用国立中正大学的校歌最后三句作为结尾。
求知力行期有为,
修已安人奠国基。
继往开来兮,责在期!
参考文献
何友良《熊式辉与中正大学的创办》
刘洪哲《白鹿洞之梦: 蒋介石与国立中正大学》
看历史《1952——中国大学的暴风骤雨》
以上内容来自江西朋友网(www.llapd.com)发布者:江右左使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lapd.com/fxyq/3049.html